中式英语,正在强势征服老外。
虽然Chinglish一度被群嘲,连印度人都嫌弃中国人发音差、语法乱七八糟。
“哑巴英语”,口语羞耻,也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痛。
但事实证明,语言最重要的不是多标准,而是敢说。
说的人多了,“错误的英语”,也可能变成地道流行语。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一个在杭州做模特的外国女孩Kris,她男朋友要离开中国了,离别之痛令她伤怀,于是Kris在中国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再见宝贝”的状态,照片里她哭得很伤心。
平时女孩就爱在网上分享自己和男朋友之间或恩爱或闹别扭的日常,之前还发过“Why he make me sad(为什么他要伤我的心)”,多少有点恋爱脑在身上。
怎么说呢,女孩真的好漂亮,而男朋友长得却有些牵强。
于是乎,一生要强的中国女人闻讯赶来,虽然英文表达有待商榷,但网友们个个满腹经纶、中翻英十级,她们用淬了毒的嘴在评论区送上最温暖的祝福。
随便摘抄几个评论,一下就能get到笑点,这不妥妥chinglish嘛,网友老师们太有才华了:
“cry cry cry!just know cry!!luck is gone by u cry!”
哭哭哭,就知道哭,福气都被你哭没了。
“abandon!!abandon him!!”
速速放生!!
“cry what?man like taxi,one go,next come”
哭什么哭?男人像出租车,一个走了,另一个马上来。
“you pretty,he ugly,u swan,he frog!”
你长得漂亮,他长得丑,你是天鹅,他是癞蛤蟆。
“baby,you are a beauty and he is a monkey. so dont worry(单押!)”
宝~你是个大美女,而他是个吗喽。所以别担心。
“you are a beauty and he is a man. you are pretty and he is alive”
宝~你是大美人,他也是个人。你好漂亮,他也会呼吸。
“3 legs frog can hardly find,2 legs man can easily find!”
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男人遍地跑。
“baby,you are really hungry!”
宝~你是真的饿了。
还有些中英两国语言文化交融的,网友们一看就能心领神会,不得不夸一句中国女人用最散装的英语,说最硬气的话:
“old one 不 go,new one 不 come”
“no kiss!! his mouth is pang chou no!”
god gold
“byebye 就 byebye!next one 乖er”
“men all are feet of big pig”
这条帖子一下子火出圈,妹子看到次等盛况,又把帖子搬到了外网,老外们完全被中国网友无与伦比的表达深深折服。
“天哪中国网友的嘴好毒啊,我好喜欢!”
“不瞒你说,我需要这种安慰。如果每次分手能收到这样暖心的评价,我会秒速走出来!”
最火是那句“you pretty,he ugly,u swan he frog”,老外惊叹“这文笔莎士比亚也自叹不如”“当代陀思妥耶夫斯基!”
其实是脱胎于咱中国的俗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那当然文字精炼有画面感了,这可是炎黄子孙严选。
这个梗立马在外网病毒式传播,已经出现大量迷因图。
有老外表示以后当神父问还有谁反对这门亲事,我就大吼这四字真言:“u swan,he frog!”
连官方账号波士顿城市号也亲自下场玩梗,把地标景观结构出青蛙和天鹅的形状(老外还没懂我们说的其实是癞蛤蟆,蛤蟆的英文是toad)。
当然也有男性破防,表示“没人想要一个需要靠网络霸凌获得安慰的女朋友”。
哎,你招惹她干嘛,老外们还没意识到中文区网友的超强战斗力。
立马有中国网友锐评“frog help forg”“you are right,let him be ur boyfriend(你说得对,让他当你男朋友吧)”
然后中国网友那句“abandon him!”也收获了老外精彩绝伦地赞叹,他们挠破头皮也想象不到abandon也能这么用,果然是神秘东方文明。
那必须的,我们背了一辈子的四六级单词终于派上用场了。
其实abandon有遗弃的意思,及物动词,一般后面不跟人,跟动物或者物品,这里反而有了物化男朋友“赶紧抛弃那个吗喽”的意思,怼人指数升级。
还有“man like taxi,one go,next come”也获得了全球女性的认同,立马摘抄到金句簿,纹在脑门上,她们表示这是真正的文学,完全是互联网嘴替,下辈子还跟中国女人当网友。
还有“you are a beauty and he is a man”也很好用,老外们立马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用完不忘礼貌道谢“thanks,Queen!”
这些中式英语口口相传,成为一代“赛博圣经”,不得不说中文博大精深。
搞得老外粉粉表示“我也想学中文,这样就可以看懂他们的评论,亲自感受他们充满洪荒之力的vibe啦”。
其实这不是中式英语第一次震撼外网,有一些说话不把门的垃圾白人在推特上发表种族歧视言论,结果惹怒了中国女人。
要知道英文日常用语的表达其实相对固定、缺乏变化,这和语义丰富、排序灵活、信息熵最高的中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尤其体现在骂人上。
英文骂人无非来来回回那几句,杀伤力其实很一般。
外国人骂人:你是个恶魔?中国人:so?
而中文怼人可以做到不带脏字武力值拉满,互联网人都深谙与此,只需要把常见怼人话术发出去就可以震惊老外几十年。
再配上中翻英加持,在谷歌千辛万苦地翻译后,老外直接干懵,感叹于中国人的嘴“伤害性极大,侮辱性极强”。
譬如这句“滚回原始的混沌深渊里看看有没有人要”,翻译为you should go back to the primitive abyss of chaos and see if anyone wants you.
“连上帝都抛弃了你那张嫉妒嘴脸(even god has abandoned u with a jealous face)”,被外国网友誉为她见过的最阴阳怪气又措辞优美的diss。
当时老外们便震惊于中国女人的战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纷纷送上最崇高的礼赞。
“骂人就像莎士比亚!”
“那个洋垃圾还没意识到挑衅中国女人将陷入到怎样的境地。”
当然除了重拳出击,中翻英火出圈还有土味情话。
中国人用我们特有的中文套路去撩外国人,简直降维打击,撩得外国小哥哥小姐姐心花怒放,瞬间红了耳根。
“你怎么在这儿?(捷克小姐姐开始解释:上这个网站因为无聊...)不,我的意思是像你这样的天使应该在天上才对。”
捷克女孩害羞捂嘴笑了起来,她问中国女孩:whats ur name?中国女孩答:Im Sanny,u can call me(停顿),u can call me tonight.
撩外国帅哥,“我用10分为标准给你打9分,你知道为什么吗?”对方询问原因,答:Because Im the one u r missing.
还有“你眼睛好漂亮啊,但我认为我的眼睛比你更好看!”当对方惊讶又不失礼貌地认同时,接着说:because u r in my eyes!
“你有打火机吗(have u got lighter)?”如果他说没有,那就追问他:“那你怎么点燃了我的心?(light my heart)”
“你是不是变胖了?”小哥诚实表示,对啊最近吃比较多,“因为你在我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because u r weighting more and more in my heart)”
外国人哪里吃过这细糠啊,一个个都被土味情话撩得不要不要的。
当然中翻英并非这一两年才给英语区带来地震的,一直以来欧美演艺圈流传着“明星的中文花名超绝创造力”的谣言,澄清一下:这不是谣言。
Jessica Chastain超喜欢中国,她得意洋洋地跟别人介绍自己的名字叫劳模姐(lady model worker),“不是那种走T台的超模,而是那种给工作人民树立好榜样的模范!”
劳模姐心想:“天哪,终于有人懂我了,中国人民理解我,太感动了。叫我这个名字大概因为我一年拍七部电影吧。”
布兰妮第一次知道自己的中文名“小甜甜”,译作 little sugar pie,被甜到笑弯了腰。
因为Timothée的发音像甜茶,翻译过来是sweet tee,甜茶爱死了这个名字,他表示以后我就叫这名了,无论在哪个国家听到这个词一定第一时间回应。
Katy Perry在演唱会上大喊:“我是不是你们的水果姐?!!( Am I ur fruit sister?!)”
小品女王还会整活儿了,她还辣评了许多欧美diva的花名,“麻辣鸡是最好玩的,Mariah Carey的花名(牛姐,cow sister)太有意思了。”
美国队长Chris Evans和冬兵Sebastian Stan学会自我介绍了,“我是包子,means winter dumpling!”“我是Kiwi Fruit,(然后发言标准地说出)猕猴桃!”
当然也有在镜头面前假装不满意的,死侍Ryan Reynolds来华宣传,每次都要吐槽他的名字“小贱贱(little bitch bitch)”,然后故作淡定地说“我老婆早就叫我bitch了”。
事实上每个好莱坞明星都想知道取名的那个第一人究竟怎么想出来的,大家都对花名的创造力心服口服。
还是那句话,中文是信息熵最高的语言,“中翻英”“中式英文”只是掀开了英语母语区人类了解中文的冰山一角,学吧,学无止境。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Chinglish,是个十足的贬义词。
它不仅指带有中文特色的英语,还意味着“错误的英语”。
中式英语的发音,包括语法的误用,都被当成所谓的Chinglish笑料。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有关“中式英语”的嘲讽,就曾多次登上各大外媒头条。
路透社说北京街上到处都是“神经错乱的英语”,“禁令无法打破北京对Chinglish的热爱”。
美国CBS News也阴阳怪气:《中国禁止“Chinglish”参加奥运会》。
这些报道的背景是当时中国政府为了迎接奥运会,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纠正不规范英文标识的行动。
从街头标语到餐厅菜单,为了照顾外国友人,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可在某些外媒看来,一切的努力只能证明“北京大多数人英语能力停留在‘低水平’。”
有意思的是,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上升,曾经被嘲笑的中式英语,反而不断被外国人挪用,持续丰富和影响着英语的表达。
2018年,一个典型的中式英语词汇“add oil(加油)”,被英国《牛津英语词典》正式收录。
那时人们突然发现,原来《牛津英语词典》中,中式英文词汇已达到了250个。
大部分都是一些中国特有的词汇的直接音译。
包括Qigong(气功)、Tuina(推拿)、Qipao(旗袍)、Guanxi(关系)、Tuhao(土豪)、Dama(大妈)、Hukou(户口)等等。
甚至在如今的欧美影视剧中,主角们挂在嘴上的常用词,也有不少来自于中式英语。
比如chop-chop(快)、lose face(丢脸)、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都是典型的中式英语。
而它们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流行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洋泾浜英语。
在当时的沿海地区,为了跟不会中文的外国人做生意,中国人自创了一种中英混搭的英语。
特征就是中文语法、中文发音+简单的英语单词。
19世纪中期的佛山,还出现过一本中式英语小册子——《红毛买卖通用鬼话》,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商务英语词汇集。
当时来华的外国人不愿学中文,为了交流,也不得不使用洋泾浜英语,“久而久之 , 洋泾浜英语进入英语成为英语系统里的俚语、习语”。
据说chopsticks (筷子)的来源也是如此。(chop,“快”音同“筷”)
随着正规英语的兴起,洋泾浜英语逐渐没落。
但也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创造的中式英语表达,其实可以称之为“后洋泾浜英语”。
“在传播到一定范围和程度后,也可能被标准英语所吸收。”
比如no zuo no die、no can no BB、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等网络流行语,都被英文俚语在线词典Urban Dictionary收录。
2011年,拿下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的影片《人山人海》,英文翻译就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虽然中式英语一度被群嘲,连印度人都嫌弃Chinglish发音差。
“哑巴英语”,口语羞耻,也一直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痛。
但事实证明,语言最重要的不是多标准,而是敢说。
说的人多了,甚至“错误的英语”,都可能变成地道的流行用语。
这也是如今中式英语能席卷外网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越来越敢说英语了。
尤其在不少外国博主的视频下,千奇百怪的中式英语基本占领了评论区。
有人自嘲,“能让我看懂的英语,是什么好英语。”
立马有人回复,“人民看得懂的英语才是好英语。”
敢说,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信带来的思维转变。
更明显的例子,体现在对外翻译上。
由于文化差异,很多中国特色的事物,并没有对应的英语词汇。
比如龙,西方龙dragon,是邪恶的化身,跟象征祥瑞的东方龙,含义完全不同。
此前我们总倾向于迁就英语使用者,考虑他们的接受度,所以中国龙,一直被翻译为dragon。
还有饺子,对应的英文dumpling其实意指“汤团”,而各国都有能称之为dumpling的食物,无法体现中国特色。
但近几年,为了准确传播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翻译被纠正。
教科书上,开始用Jiaozi,代替dumpling。
作为世界上英语学习者最多的国家,学英语的中国人数量,几乎等同于全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数。
坏消息是,据说大约只有 5%的中国人,能流利地说英语。
但好消息是,中式英语的未来,简直一片光明。
监制 / 费加罗夫人
微博 / @费加罗夫人
部分素材来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