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愿作鸳鸯不羡仙 ——董培伦诗歌《西子湖中的鸳鸯》评析 韩 锋 《西子湖中的鸳鸯》:“在那最最浪漫的岁月/总会有最最甜蜜的向往/饥渴难耐地苦苦等待呀/终于迎来嫁娶的时光//一个风平浪静的夜晚/你似仙女降临我的身旁/我们在西子湖边拥抱/抱成了一对恩爱的鸳鸯//我向你炫耀头顶的花翎/你向我展示美丽的翅膀/两颗心在交颈中狂欢/两颗心在愉悦中畅想/两颗心在互相倾诉衷情/两颗心在轻轻轻地碰撞//青春的火花飞溅上髙空/将夜空的星灯一一点亮/请它们做我俩新婚的见证/你就是我永永久久的新娘/夜晚,在湖畔偎依栖息/白天,凌碧波比翼双翔//饿了,饱餐西子湖的山色/渴了,畅饮西子湖的湖光/青春在湖光山色中靓丽/恩爱在岁月延续中增长//不因生命的短暂而叹息/要为我们的结缘而歌唱/肉身,即使化作了灰尘/灵魂,依然拥吻在天堂。”
——董培伦 著名爱情诗人董培伦先生深情的爱情诗《西子湖中的鸳鸯》写于2021年仲夏,成于同年秋冬之际,收集于最新出版的诗集《董培伦爱情诗全集》。这是董培伦先生系列爱情诗中属于“回忆爱情”的心灵吟唱。鲜灵的爱情经历了五十多年酝酿,依旧保持着青春感性的色彩,也更多地有了理性的沉淀。 望西湖对对鸳鸯,诗人触景生情,“那最最浪漫的岁月”如梦如幻来到他的眼前。人生驿站中那一腔青春的骚动,在苦苦的等待中终于化为眼前那对形影不离、缠绵悱恻的鸳鸯:“你似仙女降临我的身旁/我们在西子湖边拥抱/抱成了一对恩爱的鸳鸯。”诗人在眼前的景色下,以情景的水乳交融写出了洞房花烛夜至甜至美的那一刻的意境。将爱人比作仙女,不仅赞美着她的美丽,更赋予她超凡脱俗的气质,足见诗人的珍惜。 紧接着,诗人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描写了甜美的新婚生活:“我向你炫耀头顶的花翎/你向我展示美丽的翅膀/两颗心在交颈中狂欢/两颗心在愉悦中畅想/两颗心在互相倾诉衷情/两颗心在轻轻轻地碰撞”,用排比的手法去抒发勃发的情感,把爱情写得让人怦然心动。“炫耀头顶的花翎”“展示美丽的翅膀”“交颈狂欢”“两颗心的碰撞”,一个个充满动感的意象,如一个个活泼的“花童”把婚恋生活写得极为真切,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爱意与温馨。在这样的温情中,诗人忽然来了一把火,用“青春的火花飞溅上高空,将夜空的星灯一一点亮”,以这样的浪漫主义的想象,把一生的爱情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情感更加饱满和热烈,极具诗歌的写意效果。 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立下了“你就是我永永久久的新娘”的真挚誓言。这是旷世之爱的承诺,没有花哨的语言,只有朴实、真诚的心语在吐芳,在我看来,这是世上最感人的婚誓。 激情过后,诗人低头沉思,一切的爱化作他心头喃喃的自语:“肉身,即使化作了灰尘/灵魂,依然拥吻在天堂”,让诗歌在哲理中得到升华。吟声远去,曲终而意未穷,诗人写出的真正的爱万世不枯的灵魂境界,让这首诗成为一首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当代情诗。 隽永的情诗,给我带来了丰富的人生思考。古往今来,有人喜欢飘飘欲仙的自由自在,有人喜欢入仕为官的凛凛威风,而有人只愿平平淡淡而爱意融融的鸳鸯成对。然而,成仙和为官都要付出代价,比喻离愁,当然,鸳鸯成对也是,那是甘愿的平淡。一千多年前,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已有这种代价的意蕴充含其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首千古流芳的词一如思想的万花筒,有多少内涵与意韵在萦绕。这里有“乘风归去”离却人间、独自而往的飘飘欲仙,而入仕为官者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诡谲,东坡为官在经历惊心动魄、生死起落的生涯后,“入世与出世”始终在他内心交织,还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爱妻王弗与他早辞的痛惜,足以使他向往“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那种有爱的平平淡淡,我想诗人也是。 此刻,我想起了“初唐四杰”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愿作鸳鸯不羡仙! 2024年12月11日 图一: 为1998年11月,董培伦与贺敬之(左一)在中国作家杭州创作基地。 图二: 为2020年5月,董培伦与诸暨籍著名诗论家骆寒超(左一)和著名诗评家子张(右一)在西子湖宾馆。
文 | 韩锋 编辑 | 唐然 暨阳头条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