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揽胜新安江大坝 ——从香烟盒到眼前的遐思 记得年少时期,总是对“新安江”香烟盒上那座雄伟的水坝感到好奇,只知道它是个庞大的工程,却不知道它在哪里。后来我们村一批10来岁的小青年一股热情学演样板戏,我参演《红灯记》中的李玉和,饰演“李奶奶”的三媛比我大两岁,她父母亲就在新安江水电厂旁边工作,是作为知青回乡到诸暨水模村父母的老家。从她口中,我第一次听说新安江大坝就在我省建德淳安,也从她那里了解到了一些大坝的故事。此后,虽然通过图书和媒体,一点点拼凑起大坝的全貌,但始终没能到实地亲眼看看。 新安江水电站位于浙江省建德市铜官峡谷中,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它于1957年开工建设,1959年大坝建成蓄水,1960年首台机组发电,1965年电站全面竣工。大坝采用混凝土宽缝重力坝结构,最大坝高105米。新安江水电站不仅为华东地区提供重要电力,还具有防洪、生态等多重功能。当年这个项目是在苏联专家撤离背景下建设的,建设者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着“要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决心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物资匮乏,他们就“土法上马”。最终提前半年完成大坝浇筑,提前20个月发电。1959年4月9日,周恩来总理亲自来到新安江水电站工地视察。他看到工人们用竹筐挑土、扁担运石,甚至自制土电焊机和三用工具台,当场称赞“样子不好看不要紧,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并为水电站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为蓄水水库定名“千岛湖”,传承至今。新安江电站工程被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其建设为我国水电事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去年专程去河南林州看红旗渠,今年某一天我突然想起了这座大坝,于是说走就走专程直奔新安江去。一个多小时高速公路车程抵达建德,顺着新安江边公路前行,看到了周总理的雕塑。左转过桥,新安江水电站就映入眼帘。大门口,周总理的题字庄重醒目,站名是郭沫若先生的墨宝,每一笔都透着历史的厚重。可惜的是,门口告示写着从去年8月起谢绝参观,不免有些遗憾。意外的是门口停着不少车辆,竟然都是跟我们一样慕名前来参观的,纷纷在门前拍照打卡。听到一位和我年纪相仿的游客,正自豪地向同伴介绍他父亲当年参与了大坝建设,我也突然想起参加一个“迷你”版的新安江大坝——诸暨五洩水电站的建设,当年是作为受益村带着构杠、畚箕、锄头参加的。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 远远眺望大坝,它巍峨地矗立在那里,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痕迹,却也增添了独特的年代感。作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重点工程之一,新安江大坝已屹立60多年,历经风雨,依然坚挺,记得去年6月,面对暴雨洪水,它第八次开启泄洪闸,成功化解危情,未来它还将继续肩负功能使命,守护这片土地。 拦坝截流后,坝下一江碧水逶迤东去,新安江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想起诗仙太白的一句“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清澈如玉的江水倒映出大坝的雄姿,美得让人心醉。坝内千岛湖碧波荡漾、湖光山色,既是哺育浙江千万儿女的国家一级水源地,更因其独特的美景,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这又何尝不是劳动人民与大自然的相互成就、和谐共处呢? 说来也是,红旗渠毕竟离我们远一点,而近在咫尺的新安江水电站来回带参观才四小时左右,这么近的地方为什么要隔60年后才发心去参观,我自己问自己?
文 | 赵林中 编辑 | 唐然 暨阳头条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